政府如何给温企减负
发布时间:2011-08-24 点击次数:657次政府如何给温企减负
温州网讯 温州企业一“喊累”,国内知名经济专家和温州学者即“开会支招”。昨天,本报头条刊发“企业喊累”的新闻,而中国经营报和华晨宝马联合主办的“BMW中经智库全国行温州站”活动正好在昨天下午举行,知名经济学者裴长洪、叶檀、魏杰及本土学者周德文纷纷为温企“支招”,共同探讨如何给企业“减负”。
今年5月份以来,民营经济占主体的温州备受外界关注。银根紧缩、融资难、贷款成本高、民间借贷风险大、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增加等诸多因素,使温州中小企业似乎一时间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现实困境,“倒闭潮”说法甚嚣尘上。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,中国人民银行、银监会和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前来密集调研。
这一切是产业升级的阵痛还是优胜劣汰的角逐?温州民企的未来之路究竟在何方?让我们看看这些专家学者都支了哪些招。
魏杰
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
通过销售成本上升来转移成本上升
●如果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,人力成本上升,最直接的解决办法,就是通过销售成本上升来转移成本上升,这是首先考虑的一种方法,简单、直接、有效。
●企业要自己救自己。第一种办法就是经营结构的调整,最重要的就是制造业调整。大量未来的中小企业是和现代制造业联结在一起的,因此中国的结构调整对中国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机,关键是怎么切入。
●中小企业并不是和技术创新很遥远,关键是要选择切入点,未来实验性经济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,很多是靠这个摆脱的。
叶檀
未来中国只有一类企业可以生存下来
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、《每日经济新闻》主笔
●未来中国只有一类企业可以生存下来,什么样的企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?这样的企业必须具备两个素质:一是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到1:3还可以活,就可以在货币的大战争下生存下来;另外一种是等到你的扫地阿姨平均工资都涨到3千块钱的时候,你仍然能够生存。
●如果没有品牌、没有技术、没有定价权还想在东部地区做制造业,那你就是找死,基本上没有活的可能。
●如果做传统的代工企业,赶紧到中西部去跑马圈地,那边政府白送给你地的情况还有;如果一定要呆在东部,可以,你一定要跟资本市场结合。我认为明年必然推出的是新三板,现在储备的上市公司就有上万家。你如果还想在东部地区继续待,我劝你赶紧找一找当地“幼儿园”的“园长”,把你的企业搬到园里面去。
专访
叶檀:宁可把店关掉也不借高利贷
昨天下午,BMW中经智库全国行温州站活动的间隙,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、《每日经济新闻》主笔叶檀抽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。
记者:两年前,你说“要救经济,先救东莞和温州”,现在还这样看吗?
叶檀:现在东部经济要转型、要成功的话还要看东莞和温州转型成功。
记者:去年5月,新36条出台后,你说“温州炒房团可以干点正事了”。过去一年多了,你看到现状又是怎样?
叶檀:都没干什么正事,不炒房去炒钱了,同样不是什么正事。但是也不能说他们不对,因为他们的资金总是追求收益最高的这一部分。只能说我们现在的资金配置出现了错误,这种错误使得他们很不愿进入实体领域。但是相信他们很快会体会到未来这种优势企业的溢价,这才是他们的追求。
事实上中国的民营企业挺了不起的,艰难跋涉到今天。他们遇到了很多障碍:体制障碍、融资障碍、各种歧视等,包括政府的不守信用,从山西到湖北的事情都是非常典型的,这对企业家来说是最大的不可预测风险。现在我们往往说政府选择企业,但企业何尝不是在选择政府呢?它会选择一个有信用的政府,选择一个投资环境较好的地方投资。我觉得在这个筛选过程中,企业是可以形成一种标准的。
记者:你曾警告说,“温州民间金融泡沫接近崩溃”。8月23日的温州商报头条也刊发《融资成本过高企业喊累》的文章,对政府和企业,你有何建议?
叶檀:不同的企业是不一样的,我很难说个包治百病的建议,但有一个建议是都适用的:你宁可把店关掉,也不要去借高利贷。
内部股权交易无法解决一个企业大的融资问题。温州成立民间资本投资中心这个出发点是好的,但最好的办法还是放开民间金融。
记者:你是“温州模式”的坚定支持者,在新的经济形势下,你认为温州模式是否需要更新或升级?
叶檀:当然需要。第一,温州需要一个国际视野;第二,需要一个职业经理人制度;第三,需要建立一个信托体制。目前温州的信托体制是建立在人情社会上,而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不是靠人情来维系的,应该靠机制来维持。还有温州的文化也需要改进。温州的商业文化当然很好,我也很佩服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。但建立在传统人情关系上的一种迎来送往、本地人找本地人的这种文化,太封闭了。
记者:有关你的介绍中说,你是在2000年开始撰写经济评论。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公开“发声”?是否预见到中国社会即将步入转型期?
叶檀:没那么有预见性,当时只是一种直觉。中国需要建立两种机制:一个是市场经济,另外一个是法治社会。当时我觉得有两类是可以写的:一类是法治,一类是经济。当然,我在读历史系博士时,关注的就是这两个问题。
记者:身处转型期,你觉得“制度性的优劣会水落石出”。公开评论十余年,你看到这种优劣的表现了吗?
叶檀:优势和劣势是硬币的两面,往往集于一身。一方面,国外的很多人都会羡慕中国,比如高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,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;另一方面,恰恰因为这个,哪怕这件事情是件极为糟糕的事情,我们也没有办法把它扭转过来。
记者:你遵循诺思、杨小凯等的方法,认为评判经济要以长时段的历史观作为观照,并希望在当前走出新意,你怎么看待自己这十余年的经济评论?
叶檀:我很幸运。因为中国是个急剧转型的社会,每天都有无数的有关经济的新鲜事情。从政策到市场现象、未来方向等都是大家在思考的。自2000年以来,中国经历了WTO、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期。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体制从再贷款模式转到了外汇贷款模式,现在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模式,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转型期。
裴长洪
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
要鼓励投资民间典当行业
●搞金融超市,把商业银行都集中在一起,集中面对一部分小企业,让他们直接对话,同时政府拿出一笔钱,叫做“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奖励金”。
●推广抵押品,比如林权抵押、商铺使用权抵押、运输船舶、营运车辆抵押,同时推进市场方担保、商铺联保等担保方式,加快商品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。
●加快债券市场建设步伐,建立场外交易市场,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,它是小企业要素配置的重要平台,可以促进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开展。
●鼓励投资民间典当行业。很多地方把它叫做小企业的“快餐银行”、“融资俱乐部”,实际上已经变成现代金融业的一部分。
周德文
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
尽快对民间借贷进行合理
●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帮中小企业度过困难。
●民间借贷是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,因为有强烈的市场需求,应该尽快对民间借贷进行合理地疏导,要允许这些民间资本筹建真正为小企业服务的小银行。门当才能户对,寄希望于现有的金融机构解决小企业、微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是不可能的。
记者 杨德月 见习记者 项智芝